目录

金庸先生创造了一个有关个人英雄主义武侠世界。很多程序员心中也有一个武侠梦,他们希望通过修炼技术成为一代宗师,改变世界,独孤江湖。然而,世界也许并不是他们认为的那样。

作为一个工作了8年的码农,我也勉强算修炼过各大门派的武功,从移动端到高并发服务端,从架构设计到网络拓扑,从操作系统到机器学习。以前别人搞不定的事情我才有兴趣做,笃信技术才是王道。

我曾经对那些不专心搞技术或改行的人嗤之以鼻,觉得他们走的都是邪门歪道,究其原因无非是他们的技术实力太差混不下去、想投机取巧或是不能坚持。然而几年过去,那些转做管理岗的、产品经理的,转做传统生意的,转做自媒体的,总之是那些曾经我看不起的,很多都渐渐财务自由,归隐技术江湖,闲暇时间做做投资,指点江山。而那些和我一样每天研究新技术,抠细节的人,大多都仅仅有量变无质变,最多也无非就是升了几级,发际线退后了几寸。我们每天讨论最多的,还是僻邪剑谱里面茴香豆的“茴”字有几种写法。

现实迫使我开始反思,是自己不够努力?智商太低?情商堪忧?我问了一圈儿,好像都不是。最后才明白,这个原因说小点儿,是认知偏差;说大点儿,是世界观错误。


1. 执着于技术路线的晋升

—— “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升到T12。”

积极进取是优点,问题是执着。

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喜欢设置十几个技术层级? 人性的需要。“人往高处走”,意思就是作为一个人,自己超越自己是一个心理的基本需求。如果层级设置不够,员工爬两年发现:我再往上一级就得当老板才行了,也就是说就是碰到天花板了。那么这个企业此时已经无法满足员工的欲望了,哥们儿我先撤了。为了留住人,企业就设置了数量众多的层级,少则五六级多则十几级,好让员工爬了5级以后,一抬头发现:哟,还远着呢,好,我再接再厉继续爬。

执着于技术路线的晋升有什么危害?

层级的晋升都设有一定的年限要求,且原则上不允许跨级申请。虽说这个年限要求可能仅仅是参考而不是硬性规定。但是在职称评定的时候,年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。目的就是不能让你爬太快,一般人从下爬到上,差不多也得十多年。一个能力很强的工程师,本来可以做架构的工作,迅速成长,却因为职位低,不被允许做更高级的工作,只能熬日子。十多年以后,你年纪也差不多了,公司也不需要你这些老人了,白白了您内。 所以,由于企业这样如此清晰的设置,使大多数人的视野都被局限在了这个人工设置的梯子上,不去想这个梯子是否合理,更看不到其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。每天心无旁骛、绞尽脑汁的想怎么再往上升一级,视野越来越窄,看不到其他的机会,成长的速度也被拖慢。

“这些道理我都懂,请问怎么升T9?” 执着的人,很难出来。

当然不可否认,在爬梯子上,永远闪耀着那样的明星,半年一级,迅速的完成了从底层工程师到高级科学家的蜕变。但这绝不是一个普遍现象,这些人除了自己的能力极强以外,还因为赶上了恰当的机遇。他们一般都出现在迅速爆发的产品线上,而很少出现在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业务上。个人发展得关注概率,人往往容易高估有利事件的发生概率,低估有害事件的发生概率。坐车不系安全带,因为觉得自己运气应该没那么差,不至于遇到车祸;喜欢买彩票,因为觉得自己运气估计不错,说不定可以中大奖呢。行行行,你说啥都有理。


2. 鄙视管理工作

—— “管理就是政治斗争,勾心斗角;天天开会,到处甩锅。谁都能干。”

工程师们容易鄙视管理岗位。对于管理的认知就是:每天开会,每周汇报;对下瞎指挥,对上拍马屁;啥都不懂,就是一帮技术不行的人投机取巧。

管理是一种软实力,不容易被感知到,以至于经常被误解。优秀的管理能力,可以整合资源,克服阻力,推动项目按时的朝正确的方向前进。一般在大型企业中,管理序列和技术序列是分开的。用军队的组织架构来类比,管理序列对应于军官,技术序列对应于军士长。受人尊敬的、屈指可数的一级军士长,技术水平堪称一流,而且做出过重大贡献。但那也属于士兵,必须服从将军的指挥。将军的职能毕竟是战争的胜利,而不是军舰修的快。谁敢说将军容易当?

另外,管理可以从更高和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。举个例子,用户数量的增长导致系统的性能不足,加载变慢。如果从工程师的角度看,那就是要优化逻辑,重构代码,重新设计架构,在技术上深挖,这样我的技术才能有所成长,才能有助于爬梯子。但从管理上看,首先是评估加载变慢有多少危害,会不会大幅影响用户体验?与其他功能的开发相比是不是优先级更高?如果确实需要解决这个问题,那么是进行软件上的改进,还是简单粗暴的加机器?最后通过对时间、成本、失败的概率、其他工作排期的优先级等众多因素的综合考虑,确定一个性价比最好的方案。在管理者看来,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,解决方法要全局最优,技术是次要的。不管白猫黑猫,抓住耗子就是好猫。

“转管理还是继续做技术,这是一个问题。” 怎么选,看兴趣。如果你痴迷于技术,上班给公司写代码,下班给自己的github项目写代码;吃饭想着代码,做梦梦见代码。那么恭喜你,在技术上一定可以走的很远,成功指日可待。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,对技术没有痴迷的状态,那更应该尝试去做管理工作,保证可以认识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。


3. 以为技术是互联网公司的命脉

—— “这个项目,没有我的技术就完蛋。”

什么是企业?简要来说,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。 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怎么盈利?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,由用户或广告主付费。 怎么抓住用户?一个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,让用户觉得爽或者解决用户的痛点。另一个是靠资本的力量,迅速抢占市场。用抖音举个例子。它所提供的服务是让用户立刻的、快速的、不断的爽。“立刻”是指不需要春种秋收这样缓慢:先付出巨大的努力,然后在耕耘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,才获得回报。而是现在刷视频,现在就立刻获得愉悦的心情。“快速”是指不需要像看悬疑电影一样,聚精会神的看2个小时以后,等到谜底揭开的那一刻,才获得了享受。而是每10秒就获得一份满足。“不断”是指向上一滑,就切到下一个视频,新内容无穷无尽,完全停不下来。而不是像看微博那样,新消息刷完,就没了,结束了。做抖音这样的产品,完全不需要世界领先的技术,技术也绝对不是这个产品成功的关键。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、对产品形态和交互的精心设计、对资本的正确运用才是。

绝对没有把技术当作命脉互联网公司吗?有,但是不到1%。

人最难的是正确的认知到自己的实际价值,程序员总觉得自己的技术特别值钱。每年工资调整的时候,随便问10个人,里面至少有9个表示对工资涨幅不满意,觉得自己技术那么牛,取得了那么多举世瞩目的成绩,咋才给涨这么点儿钱,难受,想哭,要跳槽。这是对自己价值的认知偏差,俗称幻觉。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夸大自己的贡献和重要程度。俩兄弟合作,我帮你做一件事,你帮我做一件事,结果这两个人都会认为自己付出的大于别人的付出。久而久之,俩人就闹掰了,这种情况真是屡见不鲜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亲兄弟要明算账的道理。

企业中,尤其是大型企业,没谁都可以。那种码农自认为的“不可替代性”,其实小的可怜。乔布斯去世这么多年,苹果也好好的,股价节节攀升。你要是认为自己比乔布斯的不可替代性还强,那推荐去三甲医院挂一个精神科看看。

以上三点,是我对自己刚工作几年的时候错误认知的反思,确实不一定对。也许多年以后,再一次读起这篇文章,我会觉得:“卧槽,当年好傻逼,写的这都是啥”。没关系,这是好事儿,说明自己又成长了。


尾声

我有一个同学,勤于思考,善于表达,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自媒体大V,粉丝800万左右,现在已经财务自由了。他网名我就不说了,有占便宜的嫌疑。大概一年前他和我说:“我觉得人人都应该申请一个微信公众号,去写文章。它可以衡量你的社会影响力,同时在写文章的时候,可以促使你进行深度思考,并且能让你看到自己的成长。”我当时觉得有道理,但是拖延至今才开始动笔。明白很多道理没用,不去做都是扯淡。

理工科的人写东西真的太费劲,不过还是得硬着头皮硬上,希望能坚持下去。

我很敬佩一个《奇葩说》辩手马薇薇。用她发过的一条微博作为结束语:“道理人人都懂,可是事情不是人人去做。这就区分了人和人。